缺氧胶厂总结胶黏剂的分类及原理
胶黏剂的分类
胶黏剂的品种繁多,组成各异,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和划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1)按主体化学成分分类
按主体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胶黏剂和有机胶黏剂2大类,无机胶黏剂包括水泥、水玻璃、硅溶胶等,有机胶黏剂又可分天然胶黏剂和合成胶黏剂。
(2)按受力情况分类
按受力情况,胶黏剂可分为结构胶和非结构胶。结构胶用于受力部件的粘接,要求粘接接头承受的应力和被粘物体相当或接近。这类胶黏剂一般为环氧树脂类—热固性树脂胶黏剂。非结构胶黏剂一般为热塑性树脂胶黏剂、橡胶型胶黏剂。在非结构胶黏剂使用中不承受较大的动、静负荷。
(3)按形态分类
胶黏剂按形态分类可分为水溶液型、乳液型、溶剂型、膏状、棒状、胶膜、胶带、粉状等。
(4)按用途分类
按用途分类主要包括胶合板及木工用胶、建筑建材用胶、包装及商标用胶、纸加工和书本装订用胶、制鞋及皮革用胶、纤维及服装用胶、交通运输用胶、装配(电子电器、机械、仪器仪表等)用胶、金属用胶、汽车用胶等。
(5)按使用特点分类
按使用特点分类包括热熔胶、密封胶、压敏胶、导电胶、瞬干胶、AB胶、光学胶等。
胶黏剂的粘接原理
粘接作为三大连接技术(焊接、机械连接、粘接)之一,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粘接所涉及的学科广泛,从理论上探讨粘接的本质对胶黏剂的开发及胶黏剂工艺技术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粘接的基本原理有机械理论、吸附理论、扩散理论、静电理论等。粘接的基本工艺过程包括:正确选择胶黏剂,合理的粘接接头设计,良好的表面处理,恰当的调胶、施胶,适当的接头粘接方法、条件及养护,粘接接头的后期整理及修饰等过程。
(1)机械理论
粘接力是由于胶黏剂渗入被粘物体的表面或填满其凹凸不平的表面,经过固化,胶黏剂产生契合、钩台、锚合等作用而形成的。可以看出,对于多孔材质,机械理论可以对其粘接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
(2)吸附理论
当胶黏剂分子充分润湿被粘物表面,并与之良好接触,且分子间的距离小于0.5nm时,两种分子之间必定要发生相互吸引作用并最终趋于平衡,其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即分子间作用力。这种吸附不但有上述的物理吸附,有时也存在着化学吸附,其吸附力相当于化学键力。正是这些吸附力使两物体粘接在一起。
(3)扩散理论
该理论认为:聚合物之间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扩散作用,即两聚合物端头或链节相互扩散,从而导致界面的消失和过渡区的产生。一般来讲,胶黏剂与被粘物两者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粘接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扩散作用也越强,由扩散作用导致的粘接力也越强。这种理论最适合聚合物之间的粘接。
(4)静电理论
胶黏剂与被粘接材料接触时,在界面两侧会形成双电层,如同电容器的两块极板,从而产生静电引力。在聚合物膜与金属粘接方面,静电理论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于粘接过程,尚有其他的一些理论解释,如化学键理论、非界面层理论等。总之,每种理论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周的缺陷。因此,只有将这些理论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综合,才能对粘接现象做出较好的解释,并对粘接工作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